高考时间:2022年6月7日 - 2022年6月8日
祝各位考生,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学府。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 正文
获取高考资料联系方式

2021高考文化常识,2021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20-12-14分类:综合资讯浏览:27评论:0


导读:开设涵盖了普通类、艺术类高考复读班;应届生文理科冲刺班;广东省普通高校专插本培训班;传媒+文化、美术+文化、音乐舞蹈+文化培训班;艺术生文化课冲刺班;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等,特为英...

开设涵盖了普通类、艺术类高考复读班;应届生文理科冲刺班;广东省普通高校专插本培训班;传媒+文化、美术+文化、音乐舞蹈+文化培训班;艺术生文化课冲刺班;出国留学咨询服务中心等,特为英语较差的同学开设高考日语班。

艺考生的文化课不理想该怎么办,现在高考对常识自身的调查难度与以往比较有所下降,反而更注重调查对常识了解与使用的才干。艺考生应主抓强势学科,尤其是在终的冲刺阶段,考生务必要进步温习的效率,抓住科目温习的要点,在易得分地方拿高分。尽力做到在高考中根底常识尽量不丢分,要点、热门争夺多得分,难点尽力拿点分。

(联考和校考结束以后)和文化生一起参加高考,但艺术生所需要的高考文化分普通学生的文化分要求更低,比如2019年四川播音主持专业,高考文化分一本线只需要三百多的样子。但并不只是看高考分,还要看之前的联考成绩和校考成绩。

 紧张忙碌的高三语文教学因高考的结束而划上了句号,这个句号是否圆满,目前无法得知,只有等待高考成绩尘埃落定之后才可以判断,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对这一年的教学加以总结和思考,回顾教学的情形,探索存在问题的出路。这是平日绷紧了弦的教学所难以做到的,却是必须的思考。只有在思索中我们才能前进,才能提高,也才能走的更稳健,更高远。      一, 高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高三就是高三,她和高一高二截然不同,这点我们教师必须明确。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大部分教师是从高一高二一直教到高三,思想认识上 要修正教学的方向,方式,方法,这和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哲学方法论告诉我们,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高三的教学直面高考,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是教学的中心。考试的具体形式决定了语文学科在高一高二的灵活性相应地减弱,而应试的程序化,规范化大大加强。考试的目的决定了高三的语文教学是为了升学的功利性加大。而高一高二存在的那些无功利的“绿色阅读”暂且消失,比如花时间读名著,开辟“第二课堂”等等都居于幕后。考试的规格决定了应试时的心态和考场的技巧在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增强,尤其是语文的阅读,情绪的急躁,心理的焦虑都影响着正确的阅读,综合素质制约着语文知识能力的临场发挥。这些特殊性必须在教学中认识并体现在教学中。     二, 高三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一年的复课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叫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命题人所需要的答案。但在复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复课效果事倍功半。     2004年考试说明将标点符号设立为正式考试范围,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就附录在三册书后,大部分同学没看过教材,甚至一部分人连知道都不知道,到处寻找参考资料,浪费人力物力收效甚微。     背诵默写更是难堪,高考连续都以教材为中心,3道小题有2道来自课本,可实际学生并没有将这送给的分收入囊中。轻视教材使他们偏离轨道,既不知己,也不知人,陷入盲目混乱的状态。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素养,没有扎实的背诵是无法形成高层级的智能结构的,机械性的记忆尤为重要,但往往被错误的认为理解就行了,对教材的背诵要求漠然置之。        再来说阅读,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高考所设立的知识点都渗透于教材中,尤其是高一年级的两本教材,请看下列对照表:

高考语文将难出新高度,“让15%的学生做不完题”! 教育部最新通知:秋季启用统一教材。教材改革后语文的变动非常大。和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一句话,惊呆了众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接下来语文到底怎么学?怎么考?温儒敏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1.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2.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教材主编透露: “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也就是说,只看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 对于阅读少、不读书、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为标配,临时抱佛脚没有指望。 高考语文难在哪里? 1.考卷文字的增加 如果学生不经常阅读,考试时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吃亏! 举例“全国卷Ⅱ”的语文考卷,现代文言文篇幅极多,题目或许不多,但是阅读起来很费时间。这样就考验了考生的阅读速度和抓住重点的能力。 2.范围变得更广,不再局限于课本 对于名著的考核标准已经逐渐提高,在未来,名著阅读的试题会考到更多的细节,以免学生只是在得过且过地背诵。 从最开始的作者年代、身份的考察,到现在的阅读理解,无一不在提示家长和老师,务必提高对孩子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 古诗文在语文试卷里有34分左右,卷文言文+古诗文的考察分数高达44分!再加上名著阅读的分数,可以说有50分左右,堪比一篇作文啊!占了语文分数的百分之三十。所以不重视古诗积累、文言文阅读,将失去这几十分。

语文答题方法: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总结每类题型的技巧。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高三生平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欢迎 发表评论: